風險議題 | 內容 | 暴露度 | 期間 | 事件造成的可能損失或成本 | 因應對策 |
---|---|---|---|---|---|
實體風險 意指長期性氣候變遷(例如平均溫度上升、降雨模式改變持續性高溫或長期的熱浪日數增加等)和立即性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 / 暴雨洪水 / 乾旱 / 野火 / 熱浪之發生頻率與嚴重性增加等)帶來的實際風險,可能對公司造成財務衝擊,如資產損害、營運或供應鏈中斷、債務或債權無法如時履約或收回、風險轉移成本增加等,亦連帶使公司之各利害關係人蒙受直接或間接損失。 | |||||
風災營運衝擊風險 | 颱風發生頻率與嚴重性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營運中斷帶來的損失,營業收入減少,營運成本(繕修或更換營運設備)增加。 |
|
水災營運衝擊風險 | 暴雨洪水發生頻率與嚴重性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
與旱災有關營運衝擊風險 | 乾旱/野火/熱浪之發生頻率與嚴重性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
全球溫度升高風險 | 平均溫度上升,逐年提高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營運成本增加,所外購電力可能因氣候變遷面臨限電,造成營運損失,若因應氣候變遷行動失敗,致全球溫度提升、降雨模式改變,將增加高溫、天災及傳染病等風險,導致外部基礎建設破壞、人員傷亡或公司營運可能中斷之損失。 |
|
降雨模式改變風險 | 持續性高溫或長期的熱浪日數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
違約或信用衝擊風險 | 履約或信用風險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若因氣候變遷實體風險造成組織實體破壞,無論是公司、供應商或客戶,皆可能使營運交易行為造成中斷,致造成營運交易之相對方違約或信用衝擊,可能面臨財務成本提高或履約延遲等賠償或追償。 |
|
風險轉移與避險困境 | 風險轉移困難或成本增加,資產或營運避險不易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由於氣候變遷之風險是全球性,因此保險公司所規畫或出售之保險產品,將受其風險自留或再保量能之影響,但若因全球性保險市場受氣候變遷之風險影響,將可能使區域性之保險需求者面臨保險費用大幅提高或無法避險之境。 | 有致力氣候變遷之改善計劃與行動,方有話語權,提早規劃與執行氣候變遷風險管理,以強化組織之防災韌性,未來無論在保險額度、費率、及其他條件上,方有機會、能力與保險公司洽談,以轉嫁風險。 |
風險議題 | 內容 | 暴露度 | 期間 | 事件造成的可能損失或成本 | 因應對策 |
---|---|---|---|---|---|
轉型風險 為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須導入更廣泛的公共政策、法律、技術和市場變化等,致企業需面臨轉型營運成本的增加或聲譽風險等。 | |||||
面臨碳定價機制成本增加 | 政策和法規風險 - 溫室氣體盤查管理,面臨碳定價機制,徵收碳費 / 碳稅,增加營運成本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由於全球淨零減碳的趨勢,碳定價成為世界各國控制碳排放及推動減碳的重要方式;國際上常用的碳定價工具有:(1)總量管制與碳交易;(2)以價制量的碳稅或碳費。因此,當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作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之碳定價,當碳排量愈多者,就要付出的成本就愈高昂。 |
|
面臨減排不力訴訟風險增加 | 政策和法規風險 - 減排不力氣候相關訴訟風險增加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民國 111 年 7 月 28 日,聯合國大會承認通過決議案 - 「享有潔凈、健康和永續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雖然該決議不具法律約束力,卻也成為全球氣候訴訟增加舉證之理由與證據,用以伸張「氣候正義」。因此,氣候訴訟將可能不再以「災害損失」提出「金錢賠償」為主軸,目前正逐漸轉變為以「權利受損」為主訴,要求企業朝向 ESG 永續目標行事。若因氣候變遷之因應管理不當或執行不力,所導致之氣候訴訟可能會持續數年,其訴訟支出花費又頗鉅,不可避免地對企業會持續造成聲譽成本及持續成本增加,且對市場之估值和融資信譽產生不利影響。 |
|
設備改良汰換技術風險與轉型成本增加 | 技術風險 - 低碳、高效能技術改良與創新之轉型成本支出增加 - 汰換耗能設備或車輛等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要達成全球暖化 1.5℃ 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企業要有強化的透明度及行動執行力,就節能減碳行動上,除建構自己之技術能力外,仍須尋求跨廠商甚或跨國合作,方能掌握可能之低碳、高效能之技術改良與創新轉型,此都將造成轉型成本之增加。 | 中長期對於集團內之營運邊界,皆須持續關注與評估合適之低碳、節能、高效能之設備、科技或系統改良與創新,適時更換以優化能耗管理。 |
面對產品與服務機制轉型能力不足之市場風險 | 市場風險 - 氣候變遷影響市場供需結構,客戶消費行為及偏好改變,是否具備產品與服務機制轉型能力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淨零轉型及數位轉型根本上未來將改變整個經濟體的樣貌及其市場供需結構,並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帶來新商業模式。因此,企業必須邁向淨零轉型,以成就「淨零排放」為目標,其不只是為了生存及保護地球,更攸關競爭力的維持與強化。 |
|
面對氣候變遷行動永續倡議執行力不足之聲譽風險 | 聲譽風險 - 永續相關環境承諾以及淨零排放趨勢,未能致力低碳轉型以符合氣候變遷行動倡議致影響聲譽 | 中等 | 中期 (3~5 年) |
氣候變遷可能影響企業之利害關係人或外部社群,評斷組織是否致力於低碳轉型之形象有密切相關。當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力量變成直接抗議,就有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進而直接影響企業之聲譽。 | 在政府推動「2050 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上將積極提升 ESG 作為,持續遵守 BRA 責任商業聯盟準則,關注環境及氣候變遷議題以及政策,遵循法規及申報規定。 |